宣城论坛

标题: 山路的记忆 [打印本页]

作者: 风声雨声百姓声    时间: 2023-10-19 17:17
标题: 山路的记忆
又见故乡云  (二)  
        山路的记忆
山区的早晨,永远是最美的,尤其是那些至今还没被人为开发过、还能保持着原始状貌的山区。也许是父母去世后,我第一次在乡下老屋里过夜吧,也许是人老了睡眠就少了吧,凌晨三点多我就醒了,看着身旁尚在梦乡中的妻子,我不敢有什么动作,怕扰了她的美梦。我只能依旧躺着闭目养神。小山村的夜太静了,她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与干净。屋外不知名的小虫“唧唧唧”的叫着,远处公路上偶尔驶过的汽车的轰鸣声更衬托出小山村夜的静。我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古人真了不起,仅仅只是两句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空间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诗人描写的这个场景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来源于大自然的独特美感。不知谁家的大公鸡引歌高吭,“喔喔喔”的啼叫声打断了我信马由缰的遐思,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引得小山村家家的公鸡四下应和。我再也睡不住,轻轻起床,镊手镊脚的出了房间,打开大门。
        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我猛吸了一口,直透心脾。我走上老屋西边的小路,这是全村人进山的必经之路,虽然政府村村通工程给村里修了几条漂亮的柏油路,但这条山路一点也没变,还是儿时的样子。路边的野花、野草上挂满了亮亮的、圆圆的露珠,我踮起脚尖轻轻的小心的走着,生怕惊扰到它们,可它们还是调皮的跳到了我的脚上,弄得我的鞋袜湿漉漉的。
     这条小路,留下了太多的记忆。打记事起,我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放早牛”。因为那时栽秧种麦全靠牛耕田,一旦人与牛下了田就很少有时间休息了,所以只有凌晨,牛才有时间有机会吃得饱草,而且吃的是离村远点的小路边、水库边鲜嫩的露水草。每天凌晨四点左右,父母就喊我们起床去放牛,孩子们瞌睡大,往往就在牛背上睡着了,牛背上铺着破麻袋,人趴在上面,任由牛自由的边吃边走。那时候山里还有狼,但有老牛在,狼是不敢攻击人的。我们放牛娃大多是在父亲远远喊叫声中,从牛背上醒来,赶紧的把牛赶回家,父亲牵牛下田,我们再吃饭上学。
       进山砍柴禾也是山村男孩子们必须干的活。那时候农村烧饭都是烧柴禾,家家门前(或屋后)都有大大高高的柴禾垛。柴禾分两种,一种是茅草,一种是树枝树丫或小的杂树。入秋后,每逢周日或放假,我们都得上山砍柴禾。因为父母亲得到生产队干活挣工分。所以家里烧饭用的柴禾都落在了孩子们的身上。砍柴禾可是技术活,首先得会用稻草搓成绳子,我们那土语“草腰子”,技术含量可是很高的,(我一直就是打不好);其次捆柴禾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茅草柔、短,得先打节,一小堆一小堆放好,然后再用两道“腰子”捆成大捆,必须捆成扁平状,如果是圆桶状的就无法挑回;最后是插“冲担”,即用两头尖的毛竹棍插进两捆茅草,然后挑回家。毛竹是光滑的,茅草是柔软的,如果捆得不紧不科学不行,冲担插的位置不准确也不行,可山村小孩们就是棒,两捆茅草挑在肩上呈八字形,晃悠悠的,还颇有美感哩。到了上午十一、二点或下午五、六点,这条小路上满是移动的“柴禾队伍”,因为只见草不见人。
       小山村的孩子们很能干的。每年寒假里,几乎每天都要去挖树根,(土语叫“树兜”)越大越好,当然越大也越难挖。因为冬天冷,家家都有火坑,火坑上吊一个大水壶烧开水。一家人围坐在火坑边,吃饭、喝茶、拉家常、招待客人,农闲时村里大人们也串门走户的,围在某家火坑边,谈天说地吹牛皮(那个时代农村人的人情味很浓的)。树根是绝佳的燃料。而挖树根的任务都是十多岁以上的男孩子们干的。那年代生活条件差,没有什么保护措施,没有手套,都是光手拿挖锄,没有棉袜,都是光脚穿解放鞋(更多是破了的),所以一季树根挖下来,孩子们手掌、脚底都是老茧,而且都会裂开血红的裂口子!可山村的孩子们就是好样的,没谁叫苦喊疼,每天依旧乐呵呵的干着。真想让现在的孩子们去尝尝这种生活的味道!
      在干活方面,比我小三岁的弟弟最能干,常常得父亲的表扬,他是干农活的料,除了砍柴禾、挖树根,犁、耙、杪样样都拿得起放得下,所以那时候他是父亲眼中的“能人”。我不行,为此没少挨父亲的骂(有时还挨打),但我读书成绩好,爱读书,所以现在老了,兄弟聚会时,弟弟老说:“晓得那时候我也拼命读书,考个中专什么的,老了也有养老金,省得现在老了还得去打工”。这是题外话。但也说明了一点,农活干得再好还是不如书读得好,因为“书中自有你要的一切”。套用现在的时髦话就是“知识改变命运”。
       不知不觉间,我来到岳飞嶺半山腰。这里有一个向前突出的陡坡平台,当年部队军事演习时留下“土坦克”,还有模有样的保留着。这时太阳升起来了,山间雾气渐渐退去,我爬上土坦克堆,登高望远,家乡的一切都沐浴在金色阳光里,这还是我熟悉的家乡么?太美了!绿树、小河、洋楼,变化太大了,哪还有半点往昔那穷困的模样……





欢迎光临 宣城论坛 (http://www.xuancheng.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