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论坛

标题: 刘氏家族群 [打印本页]

作者: 宣城刘晓英    时间: 2025-6-28 17:19
标题: 刘氏家族群
各位亲们我们宣城有没有姓刘的家族群

作者: 里克尔梅    时间: 2025-6-29 21:51
准备在宣城光复汉室?
作者: 好山好茶    时间: 2025-7-1 15:32
老祖宗不读书,酒鬼!好酒及色。
作者: 沙河人家    时间: 2025-7-1 15:35
好山好茶 发表于 2025-7-1 15:32
老祖宗不读书,酒鬼!好酒及色。

特别喜欢小寡妇、人嘎的老婆!
作者: 鱼巴巴    时间: 2025-7-1 17:33
解题和解风情
多看一些“闲书”,这些书会避免我们成为一个工具化、产品化的人。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是要做一个既会解题也会解风情的人,如果光是会解题但生活毫无趣味,那就会成为一个乏善可陈的人。

之前曾经说过,微博的第一拨热潮似乎已经过去了。但是随着一些热点新闻的发生,微博似乎又热起来了。不过,有的朋友可能有这种感觉:微博上的世界跟现实中的世界似乎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微博上一些话题进行得如火如荼,似乎世界已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如果走到街上、走进菜市场,会发现人们忙忙碌碌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还是很幸福的。

的确,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情,有些事情也非常重要。但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有一些事情远比网络上讨论的事情更重要。比如说孩子的升学问题,无论是小升初还是初中升高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身上的事情,实际上才是大事。

这也算是一个心法。当心里感觉很烦、茫然无措、百无聊赖时,不妨从一件最小的事情开始做起。哪怕这个事情没有那么宏大,只要这件事情实实在在的,它就能让你的心落地,让你脚踏实地地做事情。当人们开始操心那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时,反而没那么烦躁了。最怕的是悬在空中,无从用力的感觉。

一会儿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一会儿又是房价环比没有下降,甚至略有上升……看到这些不愿看到的消息,人们的心情只会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无所适从,在这个时候,不妨从一件很小的事情做起。有时候,人的烦躁是因为没有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去操心,去让他高兴或痛苦。

说到孩子的教育,亲朋好友家的孩子由初中考上高中后,我总想找个机会跟他们聊一聊,告诉他们,在进入了这样一个阶段之后,应该想些什么问题。作为过来人,我们总是有些想法,想迫不及待地分享给他们。不幸的是,即使是跟孩子面对面坐下来了,双方进行那种真正意义上的交流的可能性也非常小。过去我们经常说代沟是6年一代,但在互联网时代,代沟的周期已经变成3年了。

《新约》里有一个故事,说耶稣已经非常有影响力了,带着门徒回到他的家乡伯利恒讲道。很多人开始还很好奇,想看看先知是怎么讲道的,但后来仔细一看,说“这不就是那个木匠约瑟的儿子嘛”,大家呵呵一笑,就四散走了。于是耶稣就说了一句名言:“先知在本乡是不受尊敬的。”

人际关系是一个插叙结构,就像一个涟漪,从最小的圈子扩大到大一点的圈子,然后是再大一点的圈子。所以,大圈子里的角色用到小圈子里是不管用的,小圈子里的角色在大圈子里说话、办事也是很不恰当的。人们说话的时候,看起来是一个人在说话,实际上是在扮演多个角色。比如说,如果医生的家人生病,医生就不太可能给家人动手术治病,因为他很难把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转换成纯粹的医生的角色。

心理医生也是这样。在西方,心理咨询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尤其是中产阶层女性,她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比如在地铁上跟谁吵了几句嘴这种小事,打电话首先找的不是丈夫,而是心理医生,这可是要付费的。想象一下,如果一位女士的丈夫是心理医生,丈夫不仅没法向妻子收咨询费,他说的话妻子愿不愿意听都是个问题,这也是角色问题。

一个心理医生在他最小的圈子(家庭)里是不受尊敬的。反过来,一位女士的丈夫即使所说的话跟心理医生说的一模一样,但说话的效用比心理医生就差远了,因为心理医生代表着第三方的立场,而且他说的话是要付费的。管理大师德鲁克也是做咨询的,他的收费也是很高的,有人问他:“你挣来的钱最后反正也要捐出去,那你为什么还要收这么高的咨询费呢?”德鲁克回答说:“如果我不收这么高的费用,别人根本不会把我的话当回事。”

同样的一句话,从第三方比如说是一位咨询师口中说出来,跟从公司里的某某人说出来,效用是完全不一样的。华为公司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位新员工倾注心力,洋洋洒洒写了一个“万言书”,讲华为应该采取什么发展战略等,然后交给了任正非。任正非看了之后作出批示,意思是把这个人送到精神病院去检查检查,如果有病的话留下治疗,如果没病的话,赶紧把他解聘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这个人不是被华为聘用,而是为一家咨询公司服务,而且正好为华为做咨询,那么华为会为他支付一大笔钱,尽管他可能讲的是同样的内容。

某一句话、某一个思想能不能产生作用,跟语境和气场十分相关。中国有一个成语叫“举烛”,据说是唯一的两字成语,这里有一个典故。古代有一位谋士在给别国的国君写信,当时蜡烛太低了,他就对书童说了一句“举烛”,意思是让他把蜡烛举高一点。结果谋士写信的时候,就把这两个字写进去了。收到信的国君看到这么突然、神秘的两个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他相信写信的人是不会随便写这两个字的,以为这里面肯定有玄机,肯定是微言大义:“他是让我广开言路吧?他是批评我没有把重要的人才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于是,国君就按这个思路办了,最后效果非常好。

这个故事就说明,有些东西,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会产生很好的效果。最重要的是看是否尊敬说话的那个人,是否把他说的话当回事。或者说,讲话的人讲得再好、再正确,听的人不相信、不尊敬他,讲多少真理也没用。
作者: 酒半仙    时间: 2025-7-1 17:56
好像芜湖那边有。




欢迎光临 宣城论坛 (http://www.xuancheng.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