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论坛

标题: 古村落的守村人 [打印本页]

作者: 化心为宇    时间: 2025-8-22 15:59
标题: 古村落的守村人
好久没来论坛了!发一篇小文!大家还记得我吗?


      村支书戴解放下野很多年了。毕竟他也70多岁了,早就应该让位给村里的年轻人了。
      老戴在位的时候很风光,退下来后,顶着中国古村落小崔村前任村书记的名头一直负责接待南来北往的客人,每天很忙的样子。别看他天天西装革履,花白的头发梳得发亮,领着一帮城里面花花绿绿的中老年妇女们来村里参观,满嘴吐沫地讲述村里的往事今生。但村里的老人都背地里骂他戴家几代人都是村里的祸害精。
图片
       小崔村是皖南南漪湖边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三面环水的小村落,传说是唐朝一位崔太守不愿回到长安城里做京官,告病落藉于此,枝蔓繁衍,从此发展为崔村。经过千年发展,崔姓成为南漪湖东岸的名门望族,千余年来名人辈出。村里有一家戏楼,两家崔姓祠堂(分为大小崔,是太守的两个儿子在村的东西两头分而治之),四家鱼市,还有一座巨大的孝子坊牌楼,牌坊铭刻是某朝皇帝御赐的,彰显崔氏家族在当地的威望。小村历经唐宋元明清,积累了各个时期的建筑,可谓古建筑博物馆,历代崔氏家谱都曾记录过小村落昔日的繁华。如今小崔村破败不堪,断垣残壁,已经没有什么人居住,当地人都说是被戴家人糟蹋的。
图片
      一个外姓人是如何统治这个小村落几十年,说来话长。
      这座昔日繁华的崔村在近一百多年里遭遇了两次浩劫。
      一次是19世纪50~60年代的那场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洪杨之乱。近千年休养生息的崔姓子孙面对外强表现得相当有血性,纷纷自发组织团练以保卫祖先留下的财产,任凭“长毛”威逼利诱,绝不投降,绝不任人宰割。崔村百姓上至青壮年,下至翁妪妇孺,无不团结一致,抵御粤匪(不是我有意与传统教科书作对,人家家谱是如是记录)。经此一役,崔村仅剩断壁残垣,崔村崔姓人家也就剩寥寥几户残丁。战后百废待兴,两江总督曾国藩禀报朝廷引鄂豫两地流民来此地垦殖。因崔村滨湖而建,与鄂东水系相似,引得大量湖北籍流民落此地而居,半渔半农;而习惯于山地生活的豫南流民则走向更深的山区。
图片
      经过几代人的营造,崔村也因此有了“小湖北”村的雅号,再度繁荣起来,很多失修的老房子也得以重建,戏台、鱼市、崔家的祠堂也恢复了往日的繁荣。崔村土著与外来流民经过近百年争斗,也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崔村土著自恃有祠堂祖产,还有家谱作证,一直不认同湖北流民抢占他们的土地,嘲笑他们是一帮“不靠谱”的人(没有家谱),算不上是根本人家。而湖北客家觉得他们有历代官府撑腰,有点有恃无恐。但土地是根本,客家还是以穷人为主,处在整个崔村的底层。民国期间,闹过几次“红”,还是没有动摇崔氏世家的根基。
图片
       鼎革之后,世代占据良田的崔家被分了田地,甚至,大地主家的小老婆也被分给了贫下中农的“湖北佬”,正当一干流民在分完田地和房屋后,一起商量自己能分到财主家第几个小老婆时,村里的老光棍戴老赖居然拔得头筹分到崔地主家的三老婆,但三老婆生的两个儿子却被崔家大房太太带走。几代独苗的戴老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在30多岁的时候还能分得田地和房子,不仅当家做了主人,还能娶上过去连正眼都不敢看的地主家的三姨太。戴老赖是土改中的积极分子,翻身做主人后,很快入了党,成为小崔村建国后第一代干部。他们嫌小崔村不好听,把村名改为幸福村,后来慢慢变为幸福大队,幸福公社,但戴老赖一直是幸福公社幸福大队幸福小队的小队长兼村支部书记。幸福小队的第二任书记戴解放就诞生这段幸福的时刻。
        幸福村最著名的事件就是一大群孩子在稻谷上蹦蹦跳跳的照片传遍了全国,并放了一颗大卫星——粮食亩产破万斤,涌现出许多种粮劳动模范。在大炼钢铁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铁器,包括门环、窗钉都被交到队里作原料;那千年的祠堂、还有牌坊、戏台的木头被拆下来拿去做燃料;路基大理石包括崔氏历代墓碑都被掘地三尺,单独挖出来煅烧成炼钢用的石灰。后来的崔氏族谱称这是崔村历史上,继“道同兵燹”之后的第二次浩劫,且再也无力恢复往昔辉煌。大炼钢铁之后就是三年饥荒,戴书记的老婆也没有躲过那场饥荒。大量村民逃离本地,然后就是破四旧,十年之后,幸福公社社员也没有任何幸福可言,渐渐村社拆并之后,幸福村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小崔村。
       1970年代末,戴老赖将支书和小队长的党政一体的职务传位给当兵回来的戴解放。失去权力的戴老赖在村民们毁誉参半的声音中默默走到生命的尽头,他最终也没有和妻子葬在一起。那个跟他过了十年苦日子的崔家三姨太若干年被他的前面两个儿子迁葬在了崔家祖坟。戴解放虽然有了权力的加持,他的婚姻并不令人如意,这是他老子死前最大的遗憾。后来,在好心的撮合下,邻村一位被下放知青遗弃的寡妇带着个女孩跟他搭伙过起了日子,在他快38岁的时候,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叫戴改革。
      戴解放没干几年,村里面分田到户单干。他老子用一口湖北话在村里呼风唤雨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而他当了几年兵,说的半熟不通的普通话一直成为村里的笑料——村里有三种语言,一种是本地佬的吴语,还有一种鄂东地区的湖北官话,还有就是小戴书记的半吊子普通话。
      崔村依然被语言隔离在两个对立的世界里。崔氏一族是统霸中华大地近千年的关陇集团的后人,一旦又有了出头之日,他们家族各种技术、资金、人脉上的优势就凸显出来,很快他们在环南漪湖一带干的风生水起,无论是种田、捕鱼、挖沙、搞水陆运输,他们都成群结队,很快又富甲一方。1980年代以后,有着耕读世家传统的崔氏一族子弟通过中考、高考等各种途径纷纷走出小村落,不再归来,他们的父母也被子女一个个接了出去。而那些通过暴力革命分了地主田地和房屋的外姓,却怎么努力也不见起色,再度陷入贫困。
       戴解放成了单干书记后,也未能走上致富的道路,他的那个带着女儿来的老婆若干年后被痴情的下放知青找了回去,早早成家的女儿也搬到了县城。妈妈走后,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戴改革,成为村头小霸王,读了个小学三年级就读不下去书,跟着一帮小弟兄到大城市闯世界去了。
      2020年,在外面闯了快40岁的时候,戴改革带着一个略显怀的,岁数也不小的女子回到村中,告诉他的前支书老爸,他要结婚了。女人娘家哥哥和姐姐代表女方父母来看家,尽快把日子定下来。家里的房子还是70年前的老宅基地的房子,1980年代迎娶改革妈妈的时候,稍微把房子加固了一下。这个房子曾经的女主人,改革奶奶住了十年,饿死了;改革妈妈住了十年,幸亏被人接走了,据说被当年的知青叔叔照顾得不错,算是享福去了。
       戴解放当了近30年的单身汉,哪里见过这个架势,家里能拿得出手的家当就是一台液晶彩电,那是老支书要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途径,还有一辆很时髦的山地车,那是他陪城里来的漂亮老阿姨骑行的交通工具。配上紧身速干衣,墨色的风镜,还有头盔,村里人都奉承他是城里的退休老干部——其实他的退伍补助、农保、还有村干部补贴,一个月加起来不过两三百块钱。有时候,为了当舔狗,还要自掏腰包给城里来的老阿姨们买一点所谓水乡的土特产,哪天日子不是捉襟见肘啊。
      未来儿媳第一次进门,这个统治崔村几十年的老干部居然借遍全村,没有借到钱。在村口小超市赊来一袋速冻水饺,煮熟之后,招待一下女方娘家人,居然不够吃,老戴书记说自己不喜欢吃水饺,你们吃吧。后来,可想而知,2020年是举国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被戴改革搞大肚子的女子从此被家人带走,不见踪影。戴改革砸烂了家里所有的东西,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图片
       一晃五年过去了。我对这个当年带我参观中国古村落的老书记印象深刻。他显然是村里面见过世面的老人,他接待过大学里的老师,接待过政府官员,接待过想开发乡村旅游的外地老板。但大多来了就去,后面就没有消息了。很多文物贩子常来这里探宝,他指着他屋前屋后堆放的一些瓦块砖石,告诉我那都是从文物贩子手中抢来的。他甚至很动情地说,自己不想离开这里,就是想守住这个古村落,期待有一天,这里能被开发出来,成为南漪湖边一道璀璨的明珠,一个像苏浙等地的古村落一样被人参观游览。其实,这个古村落,人们早就搬出村庄,要么就在景观大道的两旁重建新的房子,要么就搬到城里,搬到更远的地方。崔村,也就是各种电子地图的一个地名,村里面已经没有了住户,人们已经很难从一大堆杂草丛林处辨认出崔村昔日的容貌。崔家后人也就是在每年节假日从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来祭拜一下,喧嚣之后,这里很快就恢复平静,就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图片
      
作者: 化心为宇    时间: 2025-8-22 16:00
已经不熟悉发帖了
作者: 功夫煲子    时间: 2025-8-22 19:02
你好久没有回来了。
作者: 功夫煲子    时间: 2025-8-22 19:03
只是我还发不了主题帖子了呢!要APP实名认证。
作者: 功夫煲子    时间: 2025-8-22 19:05
你还能够发帖子。好好好!在你的公众号里已经读过了。弱弱地问一句,崔村在哪里?郎溪县,东夏吗?
作者: 宣城人路上    时间: 2025-8-23 07:59
估计是洪林北沙河旁边的催村
作者: 沙河人家    时间: 2025-8-23 08:52
棋盘的吗?棋盘小崔村崔家人厚道但不失精细。我小时候在大崔村崔家祠堂开蒙入学。
作者: 明媚阳光    时间: 2025-8-23 10:11

作者: 王明    时间: 2025-8-23 10:18
守村人




作者: 明媚阳光    时间: 2025-8-23 10:18
想去一游,请问如何走
作者: 夏渡学院    时间: 2025-8-23 10:36
这一看就是郎溪那边的某个古村落,跟贡村差不多,只是衰败的方式不一样。
作者: 听雨品茶    时间: 2025-8-23 11:20
化心为宇 发表于 2025-8-22 16:00
已经不熟悉发帖了

坛包久违了
作者: 都市吉速    时间: 2025-8-23 13:47
小时候常去沈家边几个舅舅姨妈家,崔村是每次经过的但没进去过,只知道是周边最大的一个村,更不知道还有楼主所述的历史
作者: 御景客    时间: 2025-8-23 15:58
夏渡学院 发表于 2025-8-23 10:36
这一看就是郎溪那边的某个古村落,跟贡村差不多,只是衰败的方式不一样。

所见略同。
作者: 安惠安全    时间: 2025-8-25 14:32
功夫煲子 发表于 2025-8-22 19:03
只是我还发不了主题帖子了呢!要APP实名认证。

好久没有在论坛上拜读你的大作了.
作者: 我是老李    时间: 2025-8-25 14:46
         您好!好久没看到您发帖了!
作者: 小雨点点    时间: 2025-8-25 16:43
老师咋能不认识呢,文章拜读了,精彩!




欢迎光临 宣城论坛 (http://www.xuancheng.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