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论坛

 找回密码
 邀请注册
查看: 835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谢朓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8-25 1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宣城来自: 安徽宣城
《谢朓赋》
作者:维桢
玄晖挺秀,陈郡遗芳;宣城寄迹,山水增光。出身簪缨,谢庭玉树初含露;宦游江左,齐室文风始耀芒。值乱世而怀冰檗,处高位而敛锋铓。建武二年,出牧宣州,脱京阙之尘网,得烟霞之徜徉。忆昔竟陵西邸,列 “八友” 之英俦,诗酒赓酬,墨韵流芳绮席;随王荆府,承青眼之优渥,却遭长史之嫉,密章飞奏返帝乡。
当其时也,敬亭叠嶂,迎画鹢以凌波;宛溪澄练,映高斋而涵光。公乃披褐怀瑜,振衣岗峦,“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赋贫民田,见仓庾盈新黍;祷雨敏祠,感畎亩沐甘棠。朝登陵阳之峤,观 “余霞散绮” 铺天末;暮泊楚江之渚,望 “澄江如练” 接潇湘。笔下烟岚,非惟模山范水,更融孤抱;篇中云树,不独绘影绘声,犹寄清狂。“天际识归舟”,客愁逐浪摇残照;“云中辨江树”,宦思萦烟锁晚冈。临流赋句,觉 “圆美流转如弹丸”;对月行吟,悟宫商谐畅若鸣珰。
又闻岳丈敬则,为齐武心膂,竟遭萧鸾猜防。敬则惶怖,遣子密商于密室;公惧株连,沥胆驰章于紫墀。此虽保身之术,亦见乱世之苍黄。后逢江祏谋立遥光,公感明帝恩深,拒逆谋而泄其状,竟遭罗织,被诬反迹,终陷圜扉,英年殒命,千古令人嗟伤。
若夫高斋寄兴,非独幽栖之遁世;诗笔裁云,实启盛唐之津梁。沈约称其 “调与金石谐”,钟嵘叹为 “后进士子嗟慕”。太白七过宣城,登楼长咏:“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子美频披诗卷,抚轴低吟:“谢朓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至若梅圣俞临溪觅句,石涛师对岳泼墨,皆承公之清韵,续宣之文光。楼毁而复构,名存而迹彰,虽历兵燹劫火,而 “澄江如练” 之句,终与敬亭并峙,同阳江俱长。
盖公之诗也,如春风拂柳,清而不浮;若秋月涵江,丽而不佻。于永明体中开新境,在山水篇里寄孤标。仕隐之两难,融于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情景之交融,见于 “云沉西岫,迢迢落景”。今瞻谢楼,犹见诗魂绕栋;俯察阳江,似闻吟韵逐波。所谓 “文心托山水,千载有余芳”,信然! (依词林正韵)

《谢朓赋》逐段释义与解析
开篇:身世与早年境遇
原文:玄晖挺秀,陈郡遗芳;宣城寄迹,山水增光。出身簪缨,谢庭玉树初含露;宦游江左,齐室文风始耀芒。值乱世而怀冰檗,处高位而敛锋铓。建武二年,出牧宣州,脱京阙之尘网,得烟霞之徜徉。忆昔竟陵西邸,列 “八友” 之英俦,诗酒赓酬,墨韵流芳绮席;随王荆府,承青眼之优渥,却遭长史之嫉,密章飞奏返帝乡。

2#
 楼主| 发表于 2025-8-25 17: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宣城来自: 安徽宣城
《谢眺赋》释义:
“玄晖挺秀”:玄晖是谢朓的字,“挺秀” 赞其才华出众。陈郡谢氏是魏晋南北朝顶级士族(“簪缨” 代指世家),谢朓出身此家族,自带文化基因(“遗芳”)。
“乱世怀冰檗”:南齐政权更迭频繁(“乱世”),谢朓心怀清苦(“冰檗” 喻操守坚贞),在高位时收敛锋芒(“敛锋铓”)。
“竟陵八友”:南齐竟陵王萧子良设西邸,招揽文人,谢朓与沈约、王融等并称 “竟陵八友”,开创 “永明体” 诗歌(讲究声律),故言 “齐室文风始耀芒”。
“随王荆府”:谢朓曾为随王萧子隆幕僚,因文才受赏识(“青眼优渥”),却遭长史王秀之嫉妒,被密奏调离荆州返回京城(“帝乡”),暗示其早期仕途的波折。
中段一:宣城治绩与诗心寄怀
原文:当其时也,敬亭叠嶂,迎画鹢以凌波;宛溪澄练,映高斋而涵光。公乃披褐怀瑜,振衣岗峦,“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赋贫民田,见仓庾盈新黍;祷雨敏祠,感畎亩沐甘棠。朝登陵阳之峤,观 “余霞散绮” 铺天末;暮泊楚江之渚,望 “澄江如练” 接潇湘。笔下烟岚,非惟模山范水,更融孤抱;篇中云树,不独绘影绘声,犹寄清狂。“天际识归舟”,客愁逐浪摇残照;“云中辨江树”,宦思萦烟锁晚冈。临流赋句,觉 “圆美流转如弹丸”;对月行吟,悟宫商谐畅若鸣珰。
释义:
“敬亭叠嶂,宛溪澄练”:敬亭山、宛溪(水阳江支流)是宣城标志性山水,“画鹢” 指游船,“澄练” 以白绢喻清澈江水,谢朓在宣城建 “高斋”(后为谢朓楼),山水与文房相映(“涵光”)。
“披褐怀瑜”:穿粗衣而怀美玉,喻谢朓虽外放却心怀才华。“赋贫民田”“祷雨敏祠” 记其政绩:将官田分给贫民,在敏应庙祈雨解旱,“甘棠” 用召公治政典故,赞其惠民。
诗句化用:“余霞散绮,澄江如练” 出自《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以彩霞、江练喻自然之美;“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出自《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写江景中暗藏思乡与宦游之愁(“客愁”“宦思”)。
诗风特质:“圆美流转如弹丸” 引《南史》评其诗风 —— 声律和谐、流畅如弹丸;“宫商谐畅若鸣珰” 指其践行 “永明体” 声律(宫商为音律代称),诗句如玉佩叮当悦耳。
中段二:政治风波与悲剧结局
原文:又闻岳丈敬则,为齐武心膂,竟遭萧鸾猜防。敬则惶怖,遣子密商于密室;公惧株连,沥胆驰章于紫墀。此虽保身之术,亦见乱世之苍黄。后逢江祏谋立遥光,公感明帝恩深,拒逆谋而泄其状,竟遭罗织,被诬反迹,终陷圜扉,英年殒命,千古令人嗟伤。
释义:
“岳丈敬则”:谢朓岳父王敬则是齐武帝重臣,齐明帝萧鸾篡位后猜忌旧臣,王敬则惶恐,派儿子与谢朓密商自保,谢朓怕牵连自己,向朝廷告密(“沥胆驰章于紫墀”,紫墀指皇宫)。
“江祏谋立遥光”:明帝死后,江祏等谋立萧遥光,谢朓因受明帝恩遇拒绝参与,并揭发阴谋,却遭政敌反诬谋反,终被下狱(“圜扉”),36 岁遇害,“苍黄”“嗟伤” 叹乱世文人的无奈与悲剧。
中段三:文学影响与文脉传承
原文:若夫高斋寄兴,非独幽栖之遁世;诗笔裁云,实启盛唐之津梁。沈约称其 “调与金石谐”,钟嵘叹为 “后进士子嗟慕”。太白七过宣城,登楼长咏:“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子美频披诗卷,抚轴低吟:“谢朓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至若梅圣俞临溪觅句,石涛师对岳泼墨,皆承公之清韵,续宣之文光。楼毁而复构,名存而迹彰,虽历兵燹劫火,而 “澄江如练” 之句,终与敬亭并峙,同阳江俱长。
释义:
“启盛唐之津梁”:谢朓的山水诗与声律实践为唐诗奠基(“津梁” 喻桥梁)。沈约(“永明体” 核心人物)赞其诗 “音调如金石和谐”,钟嵘《诗品》称后世文人皆仰慕其诗。
后世追慕:李白七游宣城,在谢朓楼写下 “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赞其诗风清新;杜甫称 “谢朓每篇堪讽诵”,视其诗为典范。宋代梅尧臣(“梅圣俞”)、清代石涛(画家)沿其山水题材创作,延续宣城文脉。
文化符号:谢朓楼虽屡毁屡建(“楼毁而复构”),但其诗句与敬亭山、水阳江共存(“并峙”“俱长”),成为宣城文化的精神地标。
尾声:诗风总结与精神遗产
原文:盖公之诗也,如春风拂柳,清而不浮;若秋月涵江,丽而不佻。于永明体中开新境,在山水篇里寄孤标。仕隐之两难,融于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情景之交融,见于 “云沉西岫,迢迢落景”。今瞻谢楼,犹见诗魂绕栋;俯察阳江,似闻吟韵逐波。所谓 “文心托山水,千载有余芳”,信然!
释义:
诗风喻象:以 “春风拂柳”“秋月涵江” 总评其诗 —— 清新不轻薄(“清而不浮”)、清丽不佻巧(“丽而不佻”)。
“永明体新境”:谢朓在 “永明体”(讲究平仄、对仗)基础上,将山水与情感结合,突破玄言诗窠臼(“寄孤标” 喻独特追求)。
核心矛盾与境界:“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出自《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写其 “恋官禄” 与 “慕隐逸” 的两难;“云沉西岫,迢迢落景”(出自《临楚江赋》)以夕阳沉山写情景交融,暗含人生失意。
精神传承:“诗魂绕栋”“吟韵逐波” 将谢朓的文学精神与谢朓楼、水阳江绑定,终以 “文心托山水,千载有余芳” 收束,赞其文脉跨越千年而不息。
赋作主旨与艺术特色
本文以骈赋体(四六对仗、声律和谐)为骨,融史料、诗句、意象于一体,既述谢朓 “山水诗杰” 的文学成就(清新诗风、声律革新),也记其 “乱世文人” 的政治困境(仕隐矛盾、悲剧结局),更凸显其与宣城山水的深度绑定 —— 敬亭山、水阳江因他的诗句增辉,他的精神也借山水与文脉永久流传。

  

3#
发表于 2025-8-27 08: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安庆来自: 安徽安庆
《颂谢公守宣城文》

维齐永明九年,岁在鹑火,宣城太守谢公玄晖莅治江南。夫其抱明月而临寰,怀琼树以守疆,乃使青山效灵,绿水呈祥。谨以古风之韵,铭石勒碑,颂其德政:

其文曰:赫赫谢公,洛下仙才。霞铺五色,云焕九垓。秉圭而降,宣土天开。双旌拂秀,五马行春。理讼于桐阴之下,课农于杏雨之辰。减庖厨之鼎脔,增黉序之经纶。建层阁以纳江气,辟芳园以养民神。

公尝倚槛高吟,碧岫投篇;公尝秉烛夜理,玉案无尘。霞绮成章则天孙敛手,霜毫断案则狱吏垂绅。减榷税而商贾集,缮城垣而闾阎安。遇旱则脱簪祷雨,逢涝则亲履疏川。更以诗教化俗,授童稚以璆琳之音,导耆老以清微之言。

昔人云“江山之助”,今见谢公与敬亭同翠,共澄江长流。治宣十稔,仓廪实而桴鼓息,衣冠正而弦诵稠。百姓绘其像于蚕室,学子刻其诗于砚舟。虽黄霸之治颍川,文翁之化蜀土,不过如是哉!

今者宛溪犹响琴韵,叠嶂尚萦藻思。敢勒琬琰,永纪清徽:天地有终,公之德无极;日月有昃,公之文长晖。惟此宣土,千秋仰止。

——大唐天宝十三载 宣州士民恭立
4#
发表于 2025-8-27 10: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宣城来自: 安徽宣城
这个赋,那个赋,这些个文章我一看就头大!是曲高和寡 ?还是我没有看这类文字的天赋!!!
5#
发表于 2025-8-27 11: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来自: 江苏
一游得金 发表于 2025-8-27 10:28
这个赋,那个赋,这些个文章我一看就头大!是曲高和寡 ?还是我没有看这类文字的天赋!!!

肯定是有一部分群体喜欢啊,就像有人喜欢抽烟,有人喜欢喝酒一样
6#
 楼主| 发表于 2025-8-27 12:32 TA使用手机在宣城论坛发帖啦※★☆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来自: 中国
释义:《颂谢公守宣城文》是一篇赞颂南齐宣城太守谢朓德政的碑文,由大唐天宝十三载(754年)宣州士民恭立。文章采用了古风韵文的格式,语言工整,对仗押韵,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以下是对文章的释义:   “维齐永明九年,岁在鹑火,宣城太守谢公玄晖莅治江南。夫其抱明月而临寰,怀琼树以守疆,乃使青山效灵,绿水呈祥。谨以古风之韵,铭石勒碑,颂其德政”:南齐永明九年,岁星在鹑火之位,宣城太守谢玄晖来到江南治理此地。他怀着如明月般的光辉、似琼树般的高洁来守护这片疆土,使得青山展现出灵秀,绿水呈现出吉祥。人们谨以古风的韵律,刻文于石碑之上,赞颂他的德政。   “赫赫谢公,洛下仙才。霞铺五色,云焕九垓。秉圭而降,宣土天开。双旌拂秀,五马行春。理讼于桐阴之下,课农于杏雨之辰。减庖厨之鼎脔,增黉序之经纶。建层阁以纳江气,辟芳园以养民神”:显赫的谢公,是洛阳一带的仙才。他的文采如五彩云霞铺展,光辉照耀九天。他秉持着圭玉般的品德降临,使得宣城大地焕然一新。他出行时双旌拂动秀丽的风光,乘坐五马之车如同春天般给百姓带来生机。他在桐树阴下审理案件,在杏花春雨时节督促农事。他减少官府厨房的美食供应,增加学校的教育经费。他建造高楼以收纳长江的气势,开辟花园以滋养百姓的精神。   “公尝倚槛高吟,碧岫投篇;公尝秉烛夜理,玉案无尘。霞绮成章则天孙敛手,霜毫断案则狱吏垂绅。减榷税而商贾集,缮城垣而闾阎安。遇旱则脱簪祷雨,逢涝则亲履疏川。更以诗教化俗,授童稚以璆琳之音,导耆老以清微之言”:谢公曾经倚靠着栏杆高声吟诗,青山都为之献上诗篇;他曾经手持蜡烛在夜晚处理政务,书桌干净无尘。他写出的文章如彩霞般绚丽,让织女都自愧不如,他用毛笔断案让狱吏都为之敬重。他减少商税使得商人聚集,修缮城墙使得百姓安居。遇到旱灾他就脱去簪子祈祷下雨,遇到水灾他就亲自前往疏通河道。他还用诗歌来教化风俗,教授儿童美妙的音乐,引导老人说出清正微妙的话语。   “昔人云‘江山之助’,今见谢公与敬亭同翠,共澄江长流。治宣十稔,仓廪实而桴鼓息,衣冠正而弦诵稠。百姓绘其像于蚕室,学子刻其诗于砚舟。虽黄霸之治颍川,文翁之化蜀土,不过如是哉”:古人说“江山有助于文人创作”,如今可见谢公与敬亭山一同翠绿,与清澈的江水一同长流。他治理宣城十年,仓库充实而战争平息,人们衣着端正而读书声频繁。百姓在蚕室中绘制他的画像,学子在砚台上刻下他的诗歌。即使是黄霸治理颍川,文翁教化蜀地,也不过如此吧!   “今者宛溪犹响琴韵,叠嶂尚萦藻思。敢勒琬琰,永纪清徽:天地有终,公之德无极;日月有昃,公之文长晖。惟此宣土,千秋仰止”:如今宛溪仍然回响着琴韵,重叠的山峰还萦绕着他的文思。人们冒昧地刻文于美玉之上,永远铭记他的清德美政。天地有尽头,而公的德行没有极限;日月有偏斜的时候,而公的文章却永远光辉灿烂。这片宣城的土地,千秋万代都让人敬仰。作者:维桢。
7#
 楼主| 发表于 2025-8-28 07: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宣城来自: 安徽宣城
爱的哲学 发表于 2025-8-27 12:32
释义:《颂谢公守宣城文》是一篇赞颂南齐宣城太守谢朓德政的碑文,由大唐天宝十三载(754年)宣州士民恭立。 ...

宣城太守谢玄晖来到江南治理此地
电视
https://job.0563fz.com/

QQ| 宣城论坛 ( ICP证:皖B2-20100091-1 ) |电话:0563-2622566 广告投放:0563-2627497|皖公备3418003000|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5-10-7 15:17

违法举报 宣城论坛 宣城论坛 宣城论坛 宣城论坛
营业执照&经营证照|举报电话:0563-2627498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渠道:177 0563 3664 渠道二:173 5638 2509
邮箱:1037326648#qq.com(#替换为@)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