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79
- 金豆
- 金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精华
- 听众
- 收听
|
昨天我打电话给我母亲,在电话里我说:“过两天就是端午节,你不用操心,我们三家都进来.....” 我话还没说完,她急忙说:“你们不要进来,车子那不要油费呀,我出来,做公交车不花钱。昨天我去溪口,坐公交车来回没花钱,剪了头发,我在老金这里剪只要五块钱,在你们那里还要十块,过日子该节省的时候还是要省着点。油菜子换了油,今年就那菜园一点,我也没花什么精力,搞了三十九斤香油,要买不得花几百块钱哪。这几百块钱不就省下了吗。” 我听得出来,她在谈到她节约的时候那种沾沾自喜,甚至有种成就感。母亲还说了一些事后她挂断了电话。我在想妈妈是不需要这样算着省着过日子的,但她还是省着算着,当孩子需要用钱的时候,她好不吝啬的拿出她节约的钱给孩子,由此我想到我最近看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台湾作家龙应台写的《亲爱的安德烈》。
这是龙应台与安德烈往来书信编辑而成,值得一读。当我读到龙应台给安德烈第九封信两个人谈到两种道德, 她在信中写到:“安德烈,我相信道德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积极的。我的消极道德大部分发生在生活的一点一滴里:我知道地球资源匮乏,知道百分之二十的富有国家用掉百分之七十的全球能源,所以我不浪费。从书房走到厨房拿一杯牛奶,我一定随手关掉书房的灯,离开厨房时一定关掉厨房的灯。在家中房间与房间之间穿梭时,我一定不断地开灯,不断地 关灯,不让一盏灯没有来由地亮着.........窗外若是有阳光,我会将洗好的湿衣服拿到阳台或院子里去凉,绝不会用烘干机........”但龙应台在写到南亚海啸灾难时她说:“在给你写信的此时,南亚海啸灾难已经发生了一个星期,我到银行去捐了一笔款子。”她拿出她节约的钱毫不犹豫地去做善事,这就是她的 积极道德。
我在抖音里看到了犹太裔亲子教育家沙拉伊马斯老师,她在女儿生日那天,在馆子里请女儿。当时她的女儿已经是城市小姐了,来到妈妈跟前尽情地展示她的美,可沙拉怎么看都不舒服。然后女儿点了很多的榨汁,譬如:芒果的,橘子的,黄瓜的......有多少她点多少,她要分发给服务员,也许她想让她们享受她的快乐。沙拉告诉服务员所有的都除掉,只要面。她女儿不高兴了,啪地站起来,脚一踢走了,走到门口又折回来告诉 她妈妈今天是她的生日,沙拉说:“我知道,我还没来得及给你礼物。” 沙拉拿出一封信,封面写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她女儿不看字只是摸着信封不打开,放在那里不想要了,对着沙拉说:“就这么一点?你个小气鬼喝凉水的,你为什么那么抠,你看看你身上没有一个品牌。” 沙拉说:“我就是品牌,别看你一身品牌,可我没兴趣,你一杯榨汁十八块,我和侨联姐妹在云南办一所学校,那里需要资助!” 在生活中和龙应台一样点滴的节约,也是一种消极的道德消费,在善事方面却是积极的道德消费。
这又让我想起伟人毛泽东主席,他一生崇尚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很多年前读过关于毛主席节约的故事,故事里讲到国庆大典的那一天他里面穿的羊毛衣服都是破的,外面穿着中山装看不见里面的,他的一件棉织品睡袍补了又补,补了又穿。工作人员说这件睡衣要“退役”了。他老人家风趣地说:“习惯了,还是这件补丁叠补丁的好穿。” 一双皮拖鞋穿了二十多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采取办法坚决反对任何人对于生产资料 和生活资料的破坏 和浪费,反对大吃大喝,注意节约。”他一生反对贪污和浪费,他老人家认为贪污和浪费是水火不容的。
节约是我们中国传统的美德,好像在青年人中说到 节约,他们也许用微笑来回答这个问题 ,但这种微笑我不知道代替什么。我记得有一次去一个朋友家,当时朋友不在家,家中 女儿好像起床不久。坐了一会,门铃响了,是快递送早餐。我一看时间十点多了,便诧异地问:“早饭没吃?” 她点点头,打开饭盒,用筷子在里面翻了几下,用筷子挑了几根面塞到嘴里,好像无精打采地在细嚼慢咽,然后盖上饭盒,筷子从上面斜插进去,扔进垃圾桶,我又诧异地问:“不好吃?”,她说不想吃。我问多少钱,她说十七,其中有五块钱的快递费。我看着垃圾桶里的快餐盒,我不知道后面怎么和她交流,于是说不等她妈妈下次再来便匆匆离开。
我 走在路上想:现在的孩子是不是父母对他们物质上太优越了,让他们忘了“节约”二字还是现在的条件真的达到让他们妄为浪费?是教育的不够还是传承的不够?我不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