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901
- 金豆
- 金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精华
- 听众
- 收听
|
对于宣城,你的印象是什么?是被誉为“宣纸上的山水画卷”?或是敬亭山、太极洞、月亮湾、皖南川藏线等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抑或是绩溪龙川、泾县查济、旌德江村等典雅古朴的传统村落?
以上都是宣城的瑰宝,但宣城的优秀远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宣城和芜湖还像“一家人”一样亲近,芜宣一体化发展更是从各个层面得到了一致认可。
首先,芜宣一体化发展,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对芜湖和宣城两市发展的重要要求。
在省“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支持芜宣一体化建设。3月18日,省政府印发《安徽省贯彻落实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强化芜湖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芜马同城化和芜宣一体化”。
4月14日,芜湖、宣城两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等就推进芜宣一体化发展进行座谈交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
4月14日,芜宣两市就推进芜宣一体化发展座谈交流。杨大伟/摄
其次,芜宣一体化发展,是对双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具有坚实的民间基础。
芜湖和宣城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脉相承,无论是各级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还是市民群众之间的交往联系,都非常密切、频繁。历史上很长时间芜湖宣城都属一个行政区,芜宣本来就是“一家人”:
明代至清初,两地均属宁国府,后芜湖划归太平府;民国时期,两地曾属皖南行署;新中国成立后,宣城一度归属芜湖专区,后芜湖专区更名为宣城地区,行政中心迁至宣城;2000年,宣城撤地设市,与芜湖同为地级市。
不仅行政区划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地理与交通联系、文化与民俗交融、产业与发展合作等方面,芜湖宣城同样是紧密相连、和睦共融:
芜湖位于长江下游,宣城地处青弋江、水阳江流域,两城通过青弋江、水阳江等水系连通;芜湖宣州机场为两市共建共用,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近代芜湖开埠后,宣城人士赴芜湖经商、求学,促进了两地文化互动;芜湖作为安徽省域副中心,以汽车、机器人、数字经济等产业为强,与宣城的新能源和文旅等产业形成产业链互补;两地还都是G60科创走廊、南京都市圈成员,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进,双方在交通、产业、生态等领域的协作将进一步深化。
再次,芜宣一体化发展,在多领域多维度都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尤其是省委省政府明确作出“推动芜马同城化和芜宣一体化”的决策部署,芜湖宣城主动对接、积极合作,以G60科创走廊为轴线、芜宣机场为节点,做大做强湾沚区、宣州区等城市组团,为一体化发展打开战略空间。
双方聚焦共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汽车产业、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加强分工协作,实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聚焦共促科技创新,用好鸠兹科创湾等平台载体,推动创新园区、科研设施等资源共享,提升两地科技创新竞争力;聚焦共建交通基础设施,推进芜宣机场、芜太运河、芜湖塔桥多式联运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空铁水公等基础设施高标准互联互通;聚焦共享文旅资源,加强文旅资源整合和宣传联动,促进政策互惠、产品互推、客源互送;聚焦深化交流合作机制,定期协调推进重大合作事项,进一步推动实现发展规划一体化布局、科技创新一体化联动、产业融合一体化协同、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最后,芜宣一体化发展,是双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宣城,既是芜湖的“一家人”,也是芜湖的“好邻居”。近年来,宣城作为全省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去年,宣城市经济总量迈上2000亿元新台阶,达到2054亿元、增长5.8%,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突破2500家,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全域纳入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后劲十足。
芜湖作为安徽省域副中心,肩负着在全省尤其是皖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和带动责任。近年来,芜湖大力推进“六个之城”建设(创新之城、汽车之城、智算之城、枢纽之城、欢乐之城、幸福之城),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5120.5亿元,增长6.4%、居全省首位。可以预见,两市将以此次座谈交流为新的起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激发各自潜能,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赢,推动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