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8431
- 金豆
- 金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精华
- 听众
- 收听
|
三
继续沿北市街北行不久,右侧一条街口写着“中市街”,这里是川沙古镇(老街)的核心区。进街不远,就看到一座石牌坊立于十字街中心。这座牌坊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为嘉靖年间御倭筑城有功的太学生乔镗而建的旌表坊。牌坊西面横额刻有“彪炳千秋”四字,东面的横额上刻“御倭功赐”、“奉政大夫乔镗”和石牌联,都是电脑体字,细看落款:公元二O一三年重建。“重建”表明老牌坊已毁。复建文物古迹,应修旧如旧。“古迹”身上刻着电脑美术字,看着别扭,说明建设单位太懒……这种情况在徽州和江西古村复建的一些牌坊上时有所见。
上午10点这个时段,进入老街的游人渐渐多了起来,但不像其他地方老街人声鼎沸沸,煕熙攘攘的。老街两边均为一楼一底的老房子,进深较长。沿街店面大多开门营业,几家老杂货铺、老面馆和小吃铺生意还不错。现在老街多因旅游而开发,礼品店、创意店,还有古玩玉器书画之类的店入驻是少不了的。
街道上石板路面,平整干净,不很窄也不很宽。有的建筑尚留些许清末民初许的风貌,有的路段中间点缀着花坛绿树,墙面爬着藤蔓,使老街显得古朴而有生气。
中市街36号、38号房子,极为普通,店家在门口两侧放了一些绿植和商品,不大引人注意。其实,这里曾是宋庆龄的外祖父倪韫山的故居。
倪韫山,江苏松江府川沙厅人。1858年倪韫山加入了基督教,1870年成为牧师,是上海最早的中国籍牧师之一。于1863年与徐氏(明代徐光启第9世女孙)结婚后安家于此宅。
现为“玉宝轩”的38号门口铭牌上写着:倪珪贞出生地。倪珪贞是倪韫山的三女儿,生于1869年。1887年夏天,18岁的倪珪贞与21岁的牧师宋耀如结为夫妇,其儿女就是后来在中国近代史上声名赫赫的宋氏兄妹。
街上有个门坊写着“场署街”三字(新魏碑体)。这是条支弄,巷子较窄,内有座川沙天主堂,始建于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这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上下两层,外形是单钟塔,外墙为红色砖柱、青色墙面相间的清水墙,整幢建筑典雅庄重、轮廓清晰美观。教堂外有一座“圣母亭”,是1998年新建的。因不是礼拜日,教堂关着门,院内无人,很安静。
四
返回到中市街牌坊位置,景点指示牌上有箭头指向南市街的“内史第”。南市街比中市街略窄一点,街上铺面也维持着旧观,开有面馆、咖啡馆、杂货店等。街尾有家“工农饭店”,原名“万兴馆”,门檐上一排“四个伟大”的标语,留着文革时代的痕迹。附近的“人民饭店”是一家经营本帮菜的老店,里面也坐满了食客和休息的人。
南市街尽头与新川路交汇,临街有一长排建筑,就是建于清末的“内史第”。
内史第坐北朝南,格局为三进两院两厢式,有大小房屋几十间。一进为二层楼房,二进为正厅,悬“立本堂”匾额,三进为内宅。原为咸丰举人沈树镛的祖上所建,称为“沈家大院”。沈树镛做了内阁中书后,被称作“内史第”。
内史第古朴典雅。沈树镛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书画鉴赏家、文物图书收藏家。他的“汉石经室”藏有汉碑、六朝造像、唐石、宋石等众多文物精品,被清末学者俞樾赞为“文物古迹,富甲东南”。沈树镛之子沈毓庆,在这里成长为我国毛巾业先驱。
内史第虽非豪宅,但在这座宅院里,还走出了几位著名的人物:
黄炎培(教育家、国务院副总理)于1878年在此出生和居住过(从内史第沈家族谱图表得知,黄炎培祖父和外祖父是沈树镛的姐夫妹夫,黄家与沈家几代是亲上加亲)。黄炎培之子:民主战士黄竞武、水利专家黄万里,著名音乐家黄自(黄炎培堂侄)等黄氏子弟也在此出生。
“五四”时期涌现的新文化运动领袖、著名学者胡适也曾在内史第居住过。胡适原籍皖南绩溪县上庄村,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瑞馨泰”杂货店内(胡氏族人经营)。清嘉庆年间,胡适的高祖在川沙中市街开设“胡万和”茶庄。胡适父亲胡铁花时任浙沪税务总巡。1892年2月胡适出生才两个月,胡铁花奉命调往台湾任职,行前租了“内史第”临街的东厢房,胡适母子在此寄居了整整1年。可以说,这儿是一代文化大师起步的地方。
宋庆龄的父母宋耀如、倪珪贞夫妇,1890年在川沙传教,1893年租用“内史第”沿街的三间屋,在第一进的左侧,设有福音室。除宋蔼龄外,宋庆龄、宋美龄、宋子文等兄妹五人均在此宅院出生,直至1904年宋家迁往虹口。
内史第名人辈出,其蕴含的文化价值是无法估量的,然而,内史第在1988年曾被人为拆毁了一部分,后来修新川路,内史第门面又往后让了5米,还少了一堵门墙。拆毁前,有学者呼吁加以保护,无果。近些年认识到内史第的价值,地方上又耗费上亿巨资进行“重建”。几经折腾,内史第难以恢复旧观了。
修复后的内史第,楼下楼上分别辟为黄炎培故居、宋氏故居、胡适故居和沈树镛藏室等纪念展馆,所以,进入内史第,基本上就是参观这几家故居的陈设和纪念展。倘若一一看完的话,起码要花两三个小时,只有选择性地参观、拍照,但也花了1个多小时。由于一连串地观看多家多人的事迹展,说实话,看得我头有点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