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502
- 金豆
- 金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精华
- 听众
- 收听
|
51#
发表于 2024-9-6 15: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宣城来自: 安徽宣城
求证什么呢?这俩人算都很牛逼的了,点评的声音就是他们的。
川普这段视频,也有人说是AI生成的,但我也无法证实是不是AI生成的,但采访场景不像假的。
关于苑举正,我文化浅,不知道下面的这些有没有水平:
论文期刊
播报
编辑
1.苑举正,一九九七年六月:“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in Greek Mythology and Its Rationalization”《揭谛创刊号》, 嘉义,南华管理学院哲学研究所,pp. 195-232。
2.苑举正,一九九七年七月:《哲学反省下的解放宗教》,《东海哲学研究集刊第四集》,台中,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pp. 148-67。
3.苑举正,一九九七年七月:《复制科技的潘朵拉盒子:桃莉震撼下的伦理反省》,《当代》,第119期(复刊第一期),台北,pp. 58 -65(非纯学术性期刊)。
4.苑举正,一九九八年五月:《亚理斯多德看政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折冲》,《当代》,第129期(复刊第10期),台北,pp. 24 -37(非纯学术性期刊)。
5.苑举正,一九九八年七月,《个人与社群之间的连结》,《东海哲学研究集刊第五集》,台中,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pp.165-194。
6.苑举正,一九九八年九月,《典范社会学的限制》,《台湾社会学研究》第二期,台北,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筹备处,pp.173-200。
7.苑举正,一九九九年三月,《逻辑实证论中的实在论发展》,《台湾哲学研究》,第二期,pp. 229-262。
8.苑举正,一九九九年五月,《科技社会中的“新魔咒”》,《哲学杂志》,第28期,pp. 60-81(非纯学术性期刊)。
9.苑举正,一九九九年七月,《公民社会与法治教育》,《东海哲学研究集刊第六集》,台中,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pp. 243-266。
10.苑举正,一九九九年九月,《哲学与历史中的城邦》,《揭谛》第二期,嘉义,南华大学哲学研究所,页161-193。
11.苑举正,一九九九年九月,《费耶若本的人道主义》,《东吴哲学学报》,第四期,页211-238。
12.苑举正,二〇〇〇年6月,《宽容与多元文化论》,《东海哲学研究集刊第七集》,台中,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页221-242。
13.苑举正,二〇〇〇年9月,《实在论与实证论之间的对话》,《东海学报第41集》,台中,东海大学文学院,页263-293。
14.苑举正,二〇〇一年2月,《生物科技的“既兴奋又害怕”》,《新使者》,第62集,页5-8(非纯学术性期刊)。
15.苑举正,二〇〇一年6月,《中国科学的定义及其哲学意涵》,台中,《东海哲学研究集刊第八集》,台中,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页187-206。
16.苑举正,二〇〇一年7月,《个人与社群之间的冲突》,《东海学报第42集》,台中,东海大学文学院,页307-329。
17.苑举正,二〇〇二年12月,《卢梭思想在近代中国政治的意涵》,《世界哲学2002增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页65-78(NSC90-2420-H -029-001-B8)。
18.苑举正,二〇〇三年2月,《从逻辑论和经验论到反经验论与反基础论》,《当代》,第186期(复刊第六十八期),台北,页32 -45(非纯学术性期刊)。
19.J.-J. Yuann,“Between Foundation and Convention:Carnap's Evolution between Schlick and Neurath in the Vienna Circle”,《台湾政治大学哲学学报》第十期(July,2003),台北: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页35-74(NSC 88-2411-H-029-002 -)。
20.苑举正,二〇〇三年11月,《“批判即理性”的哲学态度:阿格西从冲突中学习》,《当代》,第195期(复刊第七十七期),台北,页8-17(NSC 92-2411-H-029-003-)(非纯学术性期刊)。
21.苑举正,二〇〇三年11月,《与阿格西教授对谈》,《当代》,第195期(复刊第七十七期),台北,页30-45(非纯学术性期刊)。
22.苑举正,二〇〇三年12月,《检视多元文化论与批判理性论的共通性》,《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第7期,台北,页147-77。
23.苑举正,二〇〇四年6月,《维根斯坦哲学对后实证科学哲学发展的影响》,《东海学报》,第45集,台中,东海大学文学院,页427-454(NSC89-2411-H-029-007)。
24.苑举正,二〇〇五年7月,《“哲学概论”需要什么样的教科书?》,《东海学报》,第46集,台中,东海大学文学院,页341-364。
25.苑举正,二〇〇六年3月,《“批判理性主义”与“民主相对主义”:阿格西与费耶阿本的批判教育》,《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第16期,台北,页43-86(TSSCI)(NSC 92-2411-H-029-003)。
26.苑举正,二〇〇七年3月,《“无知的理解”:苏格拉底与卢梭的两种德行观》,《台湾大学哲学论评》,第33期,台北,页91-132。
27.苑举正,二〇〇七年6月,《一个没有固定方法的方法论:论“典范知识”的“相对主义式误解”》,《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第21期,台北,页47-88(TSSCI)(NSC93-2411-H-029-003)。
28.J.-J. Yuann,“A Naturalistic Approach of Scientific Methodology:A Comparative Study of O. Neurath and P. Feyerabend” in Naturalized Epistem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Rodopi Philosophical Studies Volume 7),Chienkuo Mi and Ruey-lin Chen(eds.)(Amsterdam/New York:Rodopi,2007),pp. 171-196(June 2007).
29.J.-J. Yuann,“I. Lakatos,A Methodologist of Research Programmes or A Philosopher of Political Practices?”,《台湾政治大学哲学学报》,第19期(July.,2007),台北,页101 -140(NSC 91-2411-H-029-002)。
30.J.-J. Yuann,“Sola Scriptura and Sola Experientia:A Methodological Analogy between Religion and Science”,《哲学与文化》(Universitas),第409辑第35卷第6期(June,2008):29 -55。
31.J.-J. Yuann,“A Review of Historical Ontology”,Taiwanese Journal for Studies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Medicine,7(Oct. 2008):13-22.
32.J.-J. Yuann,“Jean Ladrière on Science and Theology and Their Mediation by Philosophy”,《哲学与文化》(Universitas),第409辑第35卷第12期(December,2008):89-114
32.J.-J. Yuann,“The View of Person and the Meaning of Life”,《澄清医护管理杂志》(Chen Ching Medical Journal),第六卷第4期(October,2010):4-13.
33.J.-J. Yuann,“The Extension of Vienna Circle Protocol Sentences Debates:A Comparative Study of W. Quine and P. Feyerabend” Logic,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Proceedings of the Thi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Cai Shushan,Zeng Guoping & Wang Ning eds.(London:King's College Publications,2010),pp 117-122.
34.J.-J. Yuann,“The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East Asian STS Studies”,Proceedings of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Applied Ethics and Applied Philosophy in East Asia,edited by Tsuyoshi MATSUDA and Hiroyuki INAOKA,(Kobe:Kobe University,Japan,2010),pp. 1-10.
35.苑举正(2011),《科学传播、风险与怀疑论》,《科学传播领域现况报告论文集》.主编:莫季雍、关尚仁与王怡琄,(台北:台湾科学传播事业催生计画统筹与协调中心,2011):页265-272。
36.苑举正(2011),《经典的现代意义与应用》,《T&D飞讯季刊》第20期(台北:国家文官学院,2011年12月),页47-55。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