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论坛

 找回密码
 邀请注册
楼主: 夏渡学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 国内买的四五个充电宝团灭!只剩下唯一一个可以上飞机的,韩国买的,中国制造!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25-7-3 11: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阜阳来自: 安徽阜阳
水阳表嫂 发表于 2025-7-2 12:34
有的人就那德性,你管他要骂,你不管,他也要骂,总之,他们眼里就是各种不爽,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眼里有屎 ...

有的人上论坛就是为了自己、为了显摆,有的人发帖只为百姓发声;有的人上论坛拉帮结派搞网络黑社会,高调的语气搞得像他已经是接班人了  现实社会中就一怂B,不男不女不阴不阳。
42#
 楼主| 发表于 2025-7-4 12:26 TA使用手机在宣城论坛发帖啦※★☆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宣城来自: 安徽宣城
左or右 发表于 2025-06-30 20:13
我上评天,我下评地,中间评空气

这个澡堂子里,还有我不能评论的么?

你可以躲在角落里沉默,但是不要诋毁和嘲笑比你勇敢的人,因为他们争取到的光明也许会照耀到你"
43#
发表于 2025-7-4 12: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来自: 中国
水阳表嫂 发表于 2025-7-2 12:34
有的人就那德性,你管他要骂,你不管,他也要骂,总之,他们眼里就是各种不爽,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眼里有屎 ...

你知不知道有一种精神疾病叫“反驳型人格”,网上一大堆这样的人,所以要警惕远离这种人。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你和对方进行着非常日常的聊天,你只是就一件很平常的事件发表很平常的意见——“我觉得...”“不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就不是。”
当你说出你的某个观点、看法时,对方总是先反驳你:不是,然后当你询问对方反对的依据时,对方要么没有自己的观点,要么就是说了个和你意思几乎无差别的意思。
你说一句话,他有十万句在那等着。
为了反驳而反驳,为了怼而怼,说出的话毫无道理可言。
“反驳型人格”的特征并不是“无知”,而是“以智慧之名淋漓尽致地展现着自己的无知”。
和他们对话也许会让人觉得心生不悦,因为无论你说什么,他都要站出来反对和证明他是对的,而你是错的,直到你低头认错他才肯罢休。
人们常用“坐井观天”来形容一个人“眼界小”,不过“眼界小”是可以开阔起来的,开阔以后某些原有的错误观念也会慢慢改变。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逆火效应”,说的是:
当人们遇上与预期相抵触的观点时,会下意识地反击,并且强化自己本来的观点。也就是说,反驳是人的一种本能。有些人不在乎事实真相,只是满足自己的表达欲。你要是跟他认真了,就是给自己添堵。
但反驳型人格的人以自我为中心,长期致力于通过反驳他人来“证明自己”,所以很难走出“井底”。
久而久之,“反驳他人”就成了一种恒定的惯性行为。很多时候他们的反驳,并非是深思熟虑过后的决定,而是一种惯性的反抗心理在作祟。
遇到这种太爱较真儿的反驳型人格的人,一是尽量远离,不要跟他有太多接触。二是尽量不要和他争论,如果避免不了的话,并且不是什么大事,就顺应他的意思,毕竟他是那种证明不了自己就不会善罢甘休的主!
其实,一个人总爱抬杠,恰好暴露出“低自我价值”。
他们大多出于自卑或者缺乏安全感,从而过度自我保护,甚至想把自己的不顺心转嫁到他人身上,以此降低心理落差。因为不被关注,精神能量极度匮乏,企图通过哗众取宠获得一丝满足感和优越感。
说到底,抬杠的底层逻辑,不过是缓解自身焦虑和不安的应激反应,借此找到自我和自信。
换言之,越无能的人,越见不得别人好。很认同一句话:“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只能暴露自己没有格局。”当一个人过于贬低别人时,往往无法正视自身的问题和不足。不仅会引起别人反感,也会形成低层次的思维闭环,阻碍自身发展,到头来吃亏的是自己。
● 换位思考,肯定对方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谁都
为什么我们总想反驳别人
>1、认知水平越低,反驳欲越强
认知水平越低的人,越喜欢较真。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只有一口咬定别人是错误的,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才能找到自我的优越感和认同感。 而这种人的习惯性的反驳,却恰恰暴露里自己的无知,其实真正一无是处的人是自己
> 2、不接受别人的观点,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
这种人很难接受别人的观点,总觉得别人没有自己的观点犀利、正确,自己永远是对的。比如皇帝式的老板和管理者,搞一言堂,他总是说,就照我说的干。有不同的意见,哪怕是非常有价值的意见他也会全部忽视
>3、防卫式自卑心理
习惯性反驳是“防卫”的典型表现,其背后藏着的是不易察觉的自卑心理,比如有人说一句,“你的方案需要再优化一下”,防卫型心理的人马上就会觉得,对方是在否定自己,立马触发了自己的反驳模式。这种行为其实是为了缓解自身焦虑和不安的应激反应。
>4、过早形成“低层次的思维闭环”
过早形成低层次思维闭环,是阻碍一个人进步提升的重大障碍。因为对深陷其中的人来说,碰到的所有问题在他的逻辑闭环之中。对外部一些“捅破窗户纸”的言论、意见非常排斥,习惯性反驳也就成了他维护自身闭环合理性的重要手段。
>5、不愿意承担错误,逃避责任。
有的人之所以习惯性反驳,是因为他不愿意承担自己的错误,善于逃避责任。比如上级刚要指出他的问题,话还没说完,他就立马打断说,不是我的错,跟我没关系,把一切问题归咎于别人,或是客观因素,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 6、不关心别的,就想赢。
有些人习惯性反驳,只是享受赢的感觉。因此无论何时,都想要争个高低。他不会管你掌握了多少信息,做了多少调查,无论你说的什么,他都会反驳你。他不是为了做好事情而争论,而是为了争论而争论
为什么克制自己的反驳欲
>1、层次不同的人,无须争辩。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认知而买单。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把酒言欢,遇到三观不合的人,也别去与傻瓜论长短。真正优秀的人,从来不是去让想着如何别人相信自己是对的,而是懂得以超然的心态去接纳和包容一切的不同。
> 2、小孩子才纠结对错,成年人更关注得失。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认知不同的观察者可能永远说服不了彼此。因为在彼此有限的认知范围之内,都认为自己才是事实。面对这种情况时应该怎么办?从对方角度出发,不纠结对错只关注得失。
>3、你认为自己是对的,不必说服别人赞同。
生活中,总难免会遇见这样的人:他们的观点永远取决于对方的观点。只要对方是赞成的,他们就会反对;而只要是对方反对的,他们就会赞成。这时候,你要立刻含笑闭嘴,给他竖一下大拇指:"嗯,你说的都对。"因为再争论下去,你也无法帮他建立全局观,他却可以永远在特例世界里洋洋得意。
>4、不去纠正观点不同的人。
同一件事,因为性格、经历、思维方式等原因看法也是不一样的,如果硬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势必会给对方造成困扰。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不要总是用自己的想法去纠正别人的行为,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素质。
>5、不去纠正认知不同的人。
所有人都有认知的局限:有时间认知的局限,正如夏虫不可语冰;有空间认知的局限,就是井蛙不可语海;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每个决定的背后都有它的原因。在没有了解到事情的全部之前请不要随意对别人进行道德审判,更不要企图去改变纠正别人,这是成年人相处最大的清醒。
>6、换位思考,多一些包容心。
别人说完意见后,你可以试着换位思考一下。换位思考,不仅仅意味着同理心,更意味着一种高级的包容心。换位思考也不单单是道德忍让,而是一套复杂的思维体系。让你设想别人的思考逻辑、别人的做事方法,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来丰富自己的认知。
真正有教养的人,有一颗通透体谅的心,别人自然愿意跟你接近。
教育家卡耐基讲过一件事。
年轻时,他特别喜欢与人争辩,而且经常参加各种比赛,甚至还计划写一本教人辩论的书。
但多年后他才明白: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能得到辩论的最大利益,那就是尽量避免争论。
这个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
无意义的反驳和抬杠,只会消耗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增加彼此的怨恨。
不如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把时间和能量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去。
远离反驳型的人,不为他们的胡搅蛮缠买单,放过自己的同时也会成就自己。

44#
发表于 2025-7-4 14: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宣城来自: 安徽宣城
夏渡学院 发表于 2025-6-30 15:34
全家只有这个充电宝是可以上飞机的3C认证,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出口的都是3C,国内卖不合格的。。。。。。

我想问你带上去过吗?我都不敢买了,带不上去又寄不回来
45#
发表于 2025-7-5 09: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宣城来自: 安徽宣城
他山之玉 发表于 2025-6-30 15:55
我记得以前在哪本书上看到有这样一句话:宁予外贼,不予家奴!

老佛爷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46#
 楼主| 发表于 2025-7-5 11: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阜阳来自: 安徽阜阳
小辣椒有大学问 发表于 2025-7-4 12:32
你知不知道有一种精神疾病叫“反驳型人格”,网上一大堆这样的人,所以要警惕远离这种人。
日常生活中你 ...

再给你一剂鸡汤:
关于 “反驳欲” 的深度解析:认知机制与克制逻辑
一、习惯性反驳的六大心理根源
1. 认知水平的局限:用反驳构建 “虚假优越感”
认知层次较低的人,往往将 “证明他人错误” 作为自我认同的唯一途径。例如,当讨论某个社会现象时,他们可能不理解多角度分析的逻辑,只会抓住某一细节强行反驳,通过否定他人来维系脆弱的自我价值感。这种行为本质上是认知能力不足的外显 —— 无法用理性论证支撑观点,只能依赖 “抬杠” 刷存在感。
2. 思维闭环的固化:拒绝打破 “自我正确” 的幻觉
部分人过早形成 “低层次思维闭环”,如同在认知里筑起高墙:当他人提出不同观点时,会本能地视为 “入侵”。比如职场中,某些管理者坚持 “一言堂”,并非观点绝对正确,而是害怕打破 “权威人设”,用反驳掩盖对未知的恐惧。这种闭环会让人陷入 “越反驳越狭隘” 的死循环。
3. 自卑心理的防御:用攻击性掩饰脆弱
反驳欲的底层常藏着自卑:当被指出 “方案需要优化” 时,有人立刻反驳 “你根本不懂”,实则是将建议解读为 “否定自我能力”。这种应激反应类似刺猬的尖刺 —— 用攻击性防御内心的不安,本质是害怕暴露缺点的不安全感在作祟。
4. 责任逃避的策略:用反驳推卸过错
习惯性反驳者常将 “认错” 等同于 “失败”。例如工作出错时,不等上级说完就打断:“这不是我的问题,是资源不足!” 这种行为是在潜意识里用反驳切割责任,通过将问题归咎于外界,逃避自我反思的痛苦。但真正的成熟,是敢于说 “我错了,我改”。
5. 胜负欲的扭曲:为争论而争论的 “抬杠癖”
这类人将交流视为 “辩论赛”,不在乎观点对错,只追求 “赢” 的快感。你说 “咖啡提神”,他偏要反驳 “咖啡因伤身体”;你分享成功经验,他立刻泼冷水 “不过是运气好”。他们的反驳无关事实,只是用打压他人满足病态的控制欲。
6. 认知偏差的陷阱:用 “自我中心” 解读世界
心理学中的 “证实偏差” 会让人只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例如,有人坚信 “读书无用”,当你列举高学历者的成功案例时,他会反驳 “那是个例,我认识的大学生都混得不好”—— 这种选择性无视,本质是认知偏差导致的思维僵化。
二、为什么必须克制反驳欲?六大底层逻辑
1. 认知维度的差异:层次不同,争辩无意义
庄子说:“夏虫不可语冰。” 认知如同阶梯,站在底层的人无法理解高层的视角。比如与沉迷阴谋论的人讨论科学逻辑,你的每一次解释都会被曲解为 “狡辩”。真正的智慧是接纳差异 —— 不是所有矛盾都需要解决,有些争论从一开始就没有胜负,只有消耗。
2. 成年人的生存法则:从 “对错思维” 到 “得失思维”
小孩才分黑白,大人只看利弊。职场中,若同事提出一个低效方案,直接反驳 “你这方法不行” 可能引发对立;而换成 “如果加入数据验证,效果会不会更好?” 则更容易推动合作。克制反驳欲,不是妥协,而是用 “共赢思维” 替代 “对错之争”,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做成事” 比 “证明自己对” 更重要。
3. 观点的独立性:你的正确,不必他人认同
生活中总有 “为反对而反对” 的人:你说 “这部电影很感人”,他偏要反驳 “剧情太俗套”;你分享积极的生活态度,他立刻嘲讽 “鸡汤喝多了”。此时最好的回应是闭嘴微笑 —— 你的认知体系无需他人盖章,正如大海不必向溪流证明辽阔。强行说服,只会让自己陷入无意义的消耗。
4. 尊重的边界感:不强行纠正他人的 “世界观”
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经历、教育、性格的产物。比如有人坚持 “稳定比梦想重要”,你若强行反驳 “人要追求热爱”,本质是在否定对方的人生选择。真正的尊重,是允许他人在自己的认知坐标系里生活 —— 不把自己的三观当标尺,不把纠正他人当使命,这是成年人的基本素养。
5. 认知的局限性:未经理解,勿下判断
“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 当你不了解一个人的成长背景、压力源时,反驳他的选择往往是片面的。例如,指责年轻人 “躺平不奋斗” 时,若没看到他们面临的房价、职场内卷,反驳就成了居高临下的道德绑架。克制反驳欲的前提,是先学会 “共情式倾听”—— 用 “你为什么这么想” 替代 “你说得不对”。
6. 换位思考的智慧:用包容拓展认知边界
当他人提出不同观点时,试着问自己:“如果我是他,为什么会这么想?” 比如下属建议 “加班效率低,不如优化流程”,管理者若先反驳 “不加班怎么完成任务”,就会错过改进机会;若换成 “你觉得哪里可以优化?” 则可能打开新思路。换位思考不是妥协,而是用他人的视角补全自己的认知拼图,这是成长的高效路径。
三、卡耐基的警示:争论是效率最低的 “内耗”
卡耐基年轻时沉迷辩论,甚至想写一本 “辩论指南”,但后来他顿悟:“争论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事 —— 即使你赢了,对方也会记恨;若输了,你更会自我怀疑。” 现实中,90% 的反驳都属于 “无意义争论”:
争论明星八卦,改变不了他人的喜好;
争论地域差异,消弭不了刻板印象;
争论生活琐事,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这些争论如同投入黑洞的时间,除了让情绪升温、关系降温,毫无价值。真正的智者,会把反驳欲转化为 “建设欲”—— 与其纠结谁对谁错,不如把精力投向读书、学习、创造价值,用成长拉开与低质量争论的距离。
四、如何培养 “非反驳思维”?三步实践法
暂停 3 秒:用 “观察” 替代 “反击”
当反驳欲涌起时,先深呼吸,在心里默数 3 秒。这短暂的停顿能激活理性脑,避免被情绪操控。例如,听到批评时,先不急于反驳 “你说得不对”,而是思考:“他的话里有没有可借鉴的部分?”
转换句式:把 “但是” 换成 “而且”
语言模式反映思维模式:
反驳式表达:“你的方案不错,但是细节有问题。”(先扬后抑,本质是否定)
建设性表达:“你的方案不错,而且如果优化细节,效果会更好。”(用 “而且” 补充建议,弱化对抗)
设定 “争论止损点”
遇到三观不合的争论时,给自己设定底线:当发现对方开始情绪化、逻辑混乱时,立刻终止对话,比如说:“你的观点很有趣,我们可以下次再聊。” 不与认知不在同一频道的人纠缠,是对自己时间的尊重。
结语:放下反驳,是认知升级的开始
习惯性反驳的人,困在 “证明自己” 的牢笼里;而懂得克制反驳欲的人,早已跳出 “对错之争”,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像对一块横在路中间的石头大发脾气。” 真正的强大,是接纳世界的多样性,用包容代替对抗 —— 你不必改变他人,只需成为更好的自己。
47#
 楼主| 发表于 2025-7-5 11: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阜阳来自: 安徽阜阳
爱似浮云 发表于 2025-7-4 14:44
我想问你带上去过吗?我都不敢买了,带不上去又寄不回来

所以才有咸鱼上的二手充电宝泛滥
电视
https://job.0563fz.com/

QQ| 宣城论坛 ( ICP证:皖B2-20100091-1 ) |电话:0563-2622566 广告投放:0563-2627497|皖公备3418003000|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5-7-5 13:23

违法举报 宣城论坛 宣城论坛 宣城论坛 宣城论坛
营业执照&经营证照|举报电话:0563-2627498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渠道:177 0563 3664 渠道二:173 5638 2509
邮箱:1037326648#qq.com(#替换为@)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