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183
- 金豆
- 金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精华
- 听众
- 收听
|
43#
发表于 2025-7-4 12: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来自: 中国
你知不知道有一种精神疾病叫“反驳型人格”,网上一大堆这样的人,所以要警惕远离这种人。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你和对方进行着非常日常的聊天,你只是就一件很平常的事件发表很平常的意见——“我觉得...”“不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就不是。”
当你说出你的某个观点、看法时,对方总是先反驳你:不是,然后当你询问对方反对的依据时,对方要么没有自己的观点,要么就是说了个和你意思几乎无差别的意思。
你说一句话,他有十万句在那等着。
为了反驳而反驳,为了怼而怼,说出的话毫无道理可言。
“反驳型人格”的特征并不是“无知”,而是“以智慧之名淋漓尽致地展现着自己的无知”。
和他们对话也许会让人觉得心生不悦,因为无论你说什么,他都要站出来反对和证明他是对的,而你是错的,直到你低头认错他才肯罢休。
人们常用“坐井观天”来形容一个人“眼界小”,不过“眼界小”是可以开阔起来的,开阔以后某些原有的错误观念也会慢慢改变。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逆火效应”,说的是:
当人们遇上与预期相抵触的观点时,会下意识地反击,并且强化自己本来的观点。也就是说,反驳是人的一种本能。有些人不在乎事实真相,只是满足自己的表达欲。你要是跟他认真了,就是给自己添堵。
但反驳型人格的人以自我为中心,长期致力于通过反驳他人来“证明自己”,所以很难走出“井底”。
久而久之,“反驳他人”就成了一种恒定的惯性行为。很多时候他们的反驳,并非是深思熟虑过后的决定,而是一种惯性的反抗心理在作祟。
遇到这种太爱较真儿的反驳型人格的人,一是尽量远离,不要跟他有太多接触。二是尽量不要和他争论,如果避免不了的话,并且不是什么大事,就顺应他的意思,毕竟他是那种证明不了自己就不会善罢甘休的主!
其实,一个人总爱抬杠,恰好暴露出“低自我价值”。
他们大多出于自卑或者缺乏安全感,从而过度自我保护,甚至想把自己的不顺心转嫁到他人身上,以此降低心理落差。因为不被关注,精神能量极度匮乏,企图通过哗众取宠获得一丝满足感和优越感。
说到底,抬杠的底层逻辑,不过是缓解自身焦虑和不安的应激反应,借此找到自我和自信。
换言之,越无能的人,越见不得别人好。很认同一句话:“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只能暴露自己没有格局。”当一个人过于贬低别人时,往往无法正视自身的问题和不足。不仅会引起别人反感,也会形成低层次的思维闭环,阻碍自身发展,到头来吃亏的是自己。
● 换位思考,肯定对方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谁都
为什么我们总想反驳别人
>1、认知水平越低,反驳欲越强
认知水平越低的人,越喜欢较真。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只有一口咬定别人是错误的,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才能找到自我的优越感和认同感。 而这种人的习惯性的反驳,却恰恰暴露里自己的无知,其实真正一无是处的人是自己
> 2、不接受别人的观点,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
这种人很难接受别人的观点,总觉得别人没有自己的观点犀利、正确,自己永远是对的。比如皇帝式的老板和管理者,搞一言堂,他总是说,就照我说的干。有不同的意见,哪怕是非常有价值的意见他也会全部忽视
>3、防卫式自卑心理
习惯性反驳是“防卫”的典型表现,其背后藏着的是不易察觉的自卑心理,比如有人说一句,“你的方案需要再优化一下”,防卫型心理的人马上就会觉得,对方是在否定自己,立马触发了自己的反驳模式。这种行为其实是为了缓解自身焦虑和不安的应激反应。
>4、过早形成“低层次的思维闭环”
过早形成低层次思维闭环,是阻碍一个人进步提升的重大障碍。因为对深陷其中的人来说,碰到的所有问题在他的逻辑闭环之中。对外部一些“捅破窗户纸”的言论、意见非常排斥,习惯性反驳也就成了他维护自身闭环合理性的重要手段。
>5、不愿意承担错误,逃避责任。
有的人之所以习惯性反驳,是因为他不愿意承担自己的错误,善于逃避责任。比如上级刚要指出他的问题,话还没说完,他就立马打断说,不是我的错,跟我没关系,把一切问题归咎于别人,或是客观因素,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 6、不关心别的,就想赢。
有些人习惯性反驳,只是享受赢的感觉。因此无论何时,都想要争个高低。他不会管你掌握了多少信息,做了多少调查,无论你说的什么,他都会反驳你。他不是为了做好事情而争论,而是为了争论而争论
为什么克制自己的反驳欲
>1、层次不同的人,无须争辩。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认知而买单。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把酒言欢,遇到三观不合的人,也别去与傻瓜论长短。真正优秀的人,从来不是去让想着如何别人相信自己是对的,而是懂得以超然的心态去接纳和包容一切的不同。
> 2、小孩子才纠结对错,成年人更关注得失。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认知不同的观察者可能永远说服不了彼此。因为在彼此有限的认知范围之内,都认为自己才是事实。面对这种情况时应该怎么办?从对方角度出发,不纠结对错只关注得失。
>3、你认为自己是对的,不必说服别人赞同。
生活中,总难免会遇见这样的人:他们的观点永远取决于对方的观点。只要对方是赞成的,他们就会反对;而只要是对方反对的,他们就会赞成。这时候,你要立刻含笑闭嘴,给他竖一下大拇指:"嗯,你说的都对。"因为再争论下去,你也无法帮他建立全局观,他却可以永远在特例世界里洋洋得意。
>4、不去纠正观点不同的人。
同一件事,因为性格、经历、思维方式等原因看法也是不一样的,如果硬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势必会给对方造成困扰。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不要总是用自己的想法去纠正别人的行为,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素质。
>5、不去纠正认知不同的人。
所有人都有认知的局限:有时间认知的局限,正如夏虫不可语冰;有空间认知的局限,就是井蛙不可语海;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每个决定的背后都有它的原因。在没有了解到事情的全部之前请不要随意对别人进行道德审判,更不要企图去改变纠正别人,这是成年人相处最大的清醒。
>6、换位思考,多一些包容心。
别人说完意见后,你可以试着换位思考一下。换位思考,不仅仅意味着同理心,更意味着一种高级的包容心。换位思考也不单单是道德忍让,而是一套复杂的思维体系。让你设想别人的思考逻辑、别人的做事方法,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来丰富自己的认知。
真正有教养的人,有一颗通透体谅的心,别人自然愿意跟你接近。
教育家卡耐基讲过一件事。
年轻时,他特别喜欢与人争辩,而且经常参加各种比赛,甚至还计划写一本教人辩论的书。
但多年后他才明白: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能得到辩论的最大利益,那就是尽量避免争论。
这个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
无意义的反驳和抬杠,只会消耗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增加彼此的怨恨。
不如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把时间和能量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去。
远离反驳型的人,不为他们的胡搅蛮缠买单,放过自己的同时也会成就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