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08
- 金豆
- 金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精华
- 听众
- 收听
|
沈括与宣城的关系是其人生和事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宣城不仅是他的第二故乡,更深刻地影响了他的科学思想和仕途起点。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理解沈括与宣城的关系:
1. 沈括在宣城的背景:因父荫而寄居
沈括与宣城的结缘,是跟随他的父亲沈周。沈周在宋仁宗时期曾任宣州知州(约在1030年代末至1040年代初)。按照宋代官制,官员任职期间,家眷通常随行。因此,少年沈括便在宣城生活了数年。
虽然他在杭州出生,但宣城的这段成长经历对他影响至深,以至于他在后来的著作《梦溪笔谈》中常自称“钱塘沈括”(杭州古称钱塘),同时也对宣州有着深厚的感情,将其视为故乡之一。
2. 宣州时期的科学萌芽:最早的天文与地理观测
宣城时期是沈括科学好奇心萌发的关键阶段。在《梦溪笔谈》中,他记录了两件在宣州时期的重要观察,这为他日后成为卓越科学家埋下了种子:
对天文现象的敏锐观察:他记载了在宣州期间,自家池塘里的一只“螺蚌”(可能是某种贝类)化石。他观察到其外壳“犹如一弯新月”,并联想到曾经见过的“夹镜”(一种透镜或反射镜)。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在壳内发现了一颗小小的“弹丸”(即珍珠)。这体现了他对自然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类比联想的科学思维。
对地理现象的记录:他还记录了在宣州宁国县(今安徽宁国市)看到的一种奇特自然现象——“海市蜃楼”(古人称之为“蜃气”)。他并非像一般人那样将其神怪化,而是客观地记录下来,这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宣州:沈括仕途的起点
宣城对于沈括而言,不仅是一个生活过的地方,更是他步入仕途的关键跳板。
宋代有一个重要的制度叫“荫补”,即高级官员可以推荐一名子弟直接入仕。由于沈周曾任中高层官员(包括在宣州任知州),沈括得以凭借父亲的恩荫获得一个官职。
而沈括获荫补的官职,正是“宣州宁国县县令”。虽然他后来因才华出众,通过科举考试(嘉祐八年进士)走上了更辉煌的仕途,并未实际就任宁国县令,但“以父荫为沭阳主簿,后任宁国县令”的记载,明确地将他的仕途起点与宣州紧密联系在一起。
4. 宣州与《梦溪笔谈》的命名渊源
沈括晚年隐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将他自己的园子命名为“梦溪园”,并将其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命名为《梦溪笔谈》。
关于“梦溪”之名的由来,他自述在三十多岁时,常常梦见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有山有水,花木如锦,他非常喜爱。后来他多次在各地为官,都在寻找这个“梦中之地”。直到他谪守宣州(注:此处史料有争议,一说为谪守,一说为途经或短暂任职)时,听说润州有一处地方和他梦中景象极为相似,于是便出资买下。晚年定居于此,遂命名曰“梦溪”。
因此,宣州是他最终确定“梦溪”所在地的关键契机。没有宣州的这段经历,可能就不会有“梦溪”这个地名,也不会有《梦溪笔谈》这个伟大的书名。
总结
沈括与宣城的关系是多层次且深刻的:
1. 成长之地:少年时期在宣城的生活,塑造了他的部分世界观。
2. 科学启蒙之地:在宣州最早期的科学观察,展现了他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 仕途起点:凭借父亲在宣州任职的恩荫,获得了最初的官衔(宁国县令)。
4. 梦溪之源:在宣州期间(或与宣州相关的经历),促成了他找到理想的归隐之地“梦溪”,从而间接催生了巨著《梦溪笔谈》。
因此,宣城在沈括的人生中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往之地,而是其人格形成、科学思想萌芽和事业起步的重要基石。今天的宣城也应将沈括视为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