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458
- 金豆
- 金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精华
- 听众
- 收听
|
七十年前那场雪
魂牵梦绕赵家祠
翟连发
前不久,我的一位小学五年级同学的微信帖子,引出一幅幅画面,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它就是让我魂牵梦绕的赵家祠堂,一座建于九百多年前的古老建筑。
他在帖子说:“我又回到孩童时代,清楚记得那个冬天,天上飞着雪花,我俩放学路过赵家祠堂,里面正在斗地主。有人跪着,有人站在水缸里,冻的瑟瑟发抖。有几个青年农民还拳打脚踢跪着的地主。我们看了从头凉到脚。……
唉!一晃都80好几了,老同学,多保重啊!”
他的帖子把我拉回到70多年前的那个冬天。雪,越下越大,路上看不到行人,到宋家村时,本该分手,他非要送我回家。我不放心他一人走这段山路,就又送他。大地早已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只有十二、三岁的我俩,顶着鹅毛大雪,来回跑了两趟。天色不早了,我俩只好在一个小山岗上分开,三步两回头,直到看不到对方,才快步跑回家了。
我的这位同学, 名叫王镇亚,个头不高,是个乐天派。他大学毕业时,因为成绩很好,被选中去参加核武研究。恰恰是个子矮,被退了回来。和他同去的几位同学,因为早期的核武研究,安全防护措施不健全,先后都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被退回之后, 他被分配到北京市水泥机械总厂。后来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还被聘为北京市专家顾问团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看到他的帖子后,往事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展现在我眼前。
记得1947年,我虚10岁了,在一个名山东的小山村帮人放牛。解放后,我两位当新四军的舅舅,分别转业到上海和广德工作,他们帮我实现了求学梦。我背上妈妈用旧衣服缝制的书包,到白云小学插班上了四年级。
1950年的下半年,白云小学的五、六年级并到离我们家十多里的井刘小学,要读,必须寄宿。我又失学了。
开学一个多月,家住白水塘,在井刘小学任教的彭荣怀老师,多次来我家,动员我去上学。母亲去广德城区找我小舅借了一点钱,横下一条心:读。又让我跟着彭老师,和附近村庄几位同学一道,上了井刘小学的五年级。
我们寄宿在学校,上学时挑上够吃一星期的米,用毛竹筒子装满咸菜,七八个同学睡在一个用土坯撑起的大统铺上,倒也其乐融融。
正如王镇亚所说,我们上学,来回都要经过这座当地人叫它王山庙的赵家祠堂。
出于好奇,天气晴好时,我们都要进去看个仔细。
建于南宋淳佑年间(1242—1252)的赵家祠堂,相传是北宋赵匡胤的后裔建的,故在当时是远近闻名。
它坐北朝南,古朴庄严,徽式建筑,粉墙黛瓦,三间五进,雕梁画栋。
檐挂圆形瓦头及三角瓦当,共设五个大厅。
进外廊到内厅大门的两侧,有一对大石鼓,四壁悬挂名人名流题写的匾额,墙壁下嵌刻着高大的建祠碑记。
第二厅有八块大石碑,雕刻着名人题写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大字。
第三、第四厅,也悬挂名人名流匾额。
第五厅供奉神灵牌位和文天祥题赠的“三凤齐鸣”的匾额。
当时祠堂结构、碑记、匾额、陈设等基本完好。
“土改”以后,我们路过这里进去参观时,里面住着几戶农民,所有文物古迹,已不见踪影。
“文革”后期,我去当地采访,再次来看看这座古代建筑,然而,展现在我面前的,只是一堆残垣了,让人唏嘘。
其实,在我的家乡,在皖东南地区,甚至在全中国,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历经多次政治运动,尤其是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被摧毁的祠堂、庙宇等古建筑,何止一座赵家祠堂!这真是中华文明的莫大悲哀!
2 025年9月12日于
宣城市鳌峰新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