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3294
- 金豆
- 金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精华
- 听众
- 收听
|
1988年初,市分管工业的朱旭初副市长与相关部门的领导来到溪口乡政府找到我,说经市里研究拟将我商调到市里,去一新办企业单位负责,现先前与你协商沟通下,如同意,即与乡党委政府商谈调动之事。当时因考虑到方便孩子进城学习问题,经与家属再三考虑、商议,同意回市里去企业工作。这样,至此,离开了第二故乡,离开了“战斗”20年的故乡,离开了乡镇的工作。
1968年离城下乡插队,1988年离乡回城,整整二十年,这二十年间,一路走来,当过农民耕耘田地,当过“先生”教书育人:当过农村“管家”,做过企业管理。几次转岗,工作、生活都比较艰难,但都挺了过来,为后来工作增强自身抗压能力,克服种种困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
去市里报到的当天,被安排休息一个星期,在这一个星期主要是办理一家三口的户口粮油关系转移手续和落实孩子的就学问题,再就是安排和亲朋好友老同学和同事们的一些聚会,第二个星期去市里拿到介绍信,去单位报到正式上班了。
这下感觉真的是进城了。
到任后,为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将家就安排在单位的宿舍里,很简陋,一间房子,一半为卧室,一半当客厅,厨房在卧室边的楼梯间里,家属也被安排为本厂工人,为不影响工作,将孩子安排好学校就学后,交由奶奶给照顾着。当时想——“拼了”。
在乡镇干了N多年的企业管理工作,现在直接来操作管理一个生产单位,还是“大姑娘坐轿子”——第一次。
来到了单位里,心里想着,就负责一个企业的工作,应该很轻松吧,还挺惬意的,一段时间后,感觉到,在单位里直接操作与在乡里搞企业管理并不一样,完全是两码事。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既来之则安之了。
这个单位是个“白手起家”的一个新办企业,从管理到生产,都要从头开始安排,这个一揽子的工作,需要有个周密安排、设计、步骤。接触到实际工作时,又怕这怕那地,只好硬着头皮,一步一步往前挪咯。
首先,是怕缺人才。家搬好安排妥当后,为做好生产经营的筹备,为开展工作的需要,进行了短时间的调研后,经向领导汇报同意,从市其他单位,选调一位分管生产的副手,来协助工作,为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又前往相关院校,招聘了两位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来单位作生产技术骨干,并先前招聘部分生产和行政管理人员,接着,又对全市的原料资源进行了摸底调查了解,最后,确定了先以简单的产品生产入手,逐步开拓其他系列产品。
二是怕缺生产资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做好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在本地相关县市进行专访中获悉,由于当时还处在计划经济时期,部分所需的原料资源,因管理严格,导致这部分原料资源产量甚微、匮乏,更不用说建立原料资源基地了,于是,马不停蹄地又向外县市专访,先后到就近的市县等地考察生产的原料资源,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一点进展,可本地加外地的原料供应,仍不能满足满负荷生产的需求,仅靠几个简单产品的生产,不仅产量、产值远达不到设计要求,就连基本的固定成本的摊销也无法满足,更大大地影响盈利指标。
三是怕缺技术。为做好技术生产和销售工作,通过与在外省工作的宣城老乡和外省市相关单位进行了生产技术及贸易合作,将本单位生产技术人员送去培训学习,请有生产经验的技术人员来我单位作现场指导。虽时间不长,但在严格的生产管理和单位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使生产的产品,通过了相关部门的检验,连出口产品质量都达到了合格的标准。
四是怕产品销售难。通过上找省进出口贸易部门牵线搭桥,与有关需求的外商洽谈产品销售,再通过协作单位贸易合作,做到了内销外销齐头并进,使前期主要产品远销到亚非等地,除此,我们还多次参加石家庄、郑州、成都、邯郸等国内大型供货会议,将我们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通过全单位干部员工近两年的努力,除原料供应仍然处于紧张情况外,生产、销售工作基本上步入了正常的轨道。
工作虽做了不少,可那时生产原料的组织工作仍力不从心,无米之炊的家真的不好当,感觉这个负责人,当的人累心累精神上也累。真是“企业的管理好做,无米之炊的家难当”。资金、人才、原料、技术、质量、生产、销售、管理都得样样到位, 回想起来,当时的这台“戏”,真的不好“唱”、、、、、、
后来,因工作需要,安排到审计局审计事务所,离开了企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