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320
- 金豆
- 金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精华
- 听众
- 收听
|
七月流火,烈日灼灼。趁着暑假,我带着十岁的女儿,跨越两千多公里的航程,回到了生我养我的皖南水乡——莫家咀。
因水阳江中游防洪治理及年轻人进城置业,这个曾居百户的自然村,近半人家已拆迁,大半村民搬离。然而,近年来通过道路硬化、墙面改造、沟渠清理等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莫家咀已从传统圩乡发展为宜居宜业的示范村。站在老屋门前,西侧那座巍然伫立、承载着六百五十余年历史积淀的孙氏祠堂,曾是我与儿时伙伴躲猫猫的乐园;如今修缮一新,已成为村庄的特色地标。正前方,那个自我出生便存在的联圩排灌站,也已化身为“水耕记忆馆”。我向女儿细细讲解馆中陈设:水车、犁耙、扬谷机……那都是我童年熟悉的伙伴。记忆馆旁,长满野草的荷塘,正是我儿时消暑的乐园。
祭拜祖坟后,在随后的日子里,我牵着女儿的手,迎着骄阳,在敬亭山巅极目远眺,在别士桥畔悠然踱步,在谢朓楼上凭栏回望,在桃花渡口嬉水纳凉。我们一起领悟那些曾出现在我课本中的诗赋作者,是如何在这片山水间寄托情怀。一捧敬亭山的土,两分桃花渡的水,三缕谢朓楼的风,祠堂梁间的旧影,水耕馆里的陈迹……在这一刻,我终于懂得自己为何执意带女儿归来:因为老家的地下安眠着逝去的亲人,地上烙印着我鲜活的童年。这趟归途,是父亲牵着孩子的手,重新认识那个在故土深处永远长不大的自己;亦是借由童年的微光,为下一代照亮那条通往心灵家园的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