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3983
- 金豆
- 金豆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精华
- 听众
- 收听
|
标题即论点,
自认为不是瞎扯淡啊,
是我最近了解敬亭山的一些历史后,
得出的结论。
有兴趣大家一起来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首句,刘禹锡在唐长庆四年 (824),
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今安徽和县)不久,
和州知县故意将其住所从三间缩减至斗室,
半年内强迫搬迁三次,
最终激发其创作出千古名篇《陋室铭》。
来,一起来复习下: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而刚刚不久前,刘禹锡在从夔州到和州上任的路上,
经过九华山,
并创作了一首杂言诗《九华山歌》,
对九华山大捧特捧,
这首《九华山歌》中,作为对比,
提到了敬亭山,
对敬亭山的景色,
刘禹锡是不以为然的,
具体如下:
《九华山歌》
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
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
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气势不死如腾仚。
云含幽兮月添冷,月凝辉兮江漾影。
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常在无人境。
轩皇封禅登云亭,大禹会计临东溟。
乘樏不来广乐绝,独与猿鸟愁青荧。
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
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
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
现在宣城文旅,
还用刘禹锡的这句“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来宣传敬亭山,
可实际该诗总体意思是吹捧九华山牛逼,
敬亭山不过黄索漠,无棱角,
只因谢朓的诗(指的是《游敬亭山》),
吸引来了他的前辈李白等文人墨客,
才让敬亭山扬名天下,
对敬亭山的景色本身并非夸耀。
刘禹锡经过九华山到和州上任,
不久就因为待遇降低,
激发灵感创作了《陋室铭》,
在写第一句时,
他想以山水起头,
我以为,此时,
他很自然的就会联想起,前不久才创作的《九华山歌》,
也很自然的由《九华山歌》想起敬亭山,(和州与宣州当时互为隔壁)
又很自然的用敬亭山因仙(诗仙李白)而出名的状态,
关联到自己不在乎大瓦高房,更关注精神内核的主旨意趣。
由此,大笔一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喷薄而出。
窃以为,刘禹锡当时的心理映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山,
理应就是离和州不远的-------宣州敬亭山。
确实,敬亭山的真实风景(黄索漠、无棱角)和人文内核(有仙则名),
即如刘禹锡诗中的描述一样中肯。
江南诗山名不虚传!
|
|